上星期副總理李克強訪港,政府安排傳媒採訪的手法引起一眾傳媒工作者的極度不滿,作為前傳媒人的我,概嘆「今非昔比」。
1997 年6月30日,即香港回歸前最後一天,當時任英國首相貝理雅來港準備出席香港回歸大典,事前與末代港督彭定康一同參觀金鐘太古廣場。當時,我被選為「聯合 採訪」的香港報章代表。﹝註:香港回歸前一年,因太多傳媒關注香港殖民地時代的最後階段, 每當有這類議題的採訪,都吸引大批本地和海外國際傳媒爭相採訪,引致採訪現場非常擁擠和混亂。有見及此,傳媒機構與政府新聞處制訂 “做POOL”的守則, 即「聯合採訪」── 本地報紙傳媒和電子傳媒抽籤決定派哪一間機構作代表去拍攝,拍攝後的圖片要傳送給其他傳媒刊登使用。﹞
活動開始前,我已預早到達指定集合地點作身份核實和保安檢查,耐心等候著主角出場。 現場除了我(代表本地報紙傳媒)之外還有另外一位通訊社攝影師(代表國際傳媒)和兩隊電子傳媒(一隊是本地,一隊是英國BBC)。 突然,聽到保安人員叫對講機,知道貝理雅快將出現, 所有工作人員包括攝影師隨即進入保安圈內作拍攝準備,這時,來自英國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立即把我攔截,表示人太多了,不准我進入拍攝範圍內。我和身旁的政 府新聞官都給這突如其來的決定愣了一下。新聞處的工作人員怕這英國工作人員誤會,再一次表明我是代表本地報紙的攝影記者,但那位英國工作人員仍堅持不讓我 進入拍攝範圍內。這時,貝理雅已經在我視線範圍內,我向新聞處的工作人員打了個眼式:「點? 這樣會無相發!」
在 這關鍵時 刻,這位新聞處官一邊拉著我手臂,一邊震震有詞地說:「無理由吾俾你入去拍攝,你是代表本地報章的,來!你跟我一起入去!」我隨即跟他經過嚴密的保安圈, 快速步向貝理雅身旁,正式開始拍攝工作;期間,我留意到這位新聞官走到那位英國工作人員身邊,再一次解釋我的身份及擔當的角式。最終,整個拍攝總算順利完 成。
這事件讓我對當時那位政府新聞官的印象難忘,感謝他的堅持與協助,讓我能順利完成任務;反觀,今天政府與傳媒的爭拗和互不信任,與當天的通力合作形成強烈的對比,我,內心感概萬分‧‧‧
筆者─ 張峻 (Keith Cheung) ─曾任新聞攝影記者,見證香港回歸及沙士等各項香港大事,走在新聞最前線。今日,緃然離開了熱哄哄的傳媒圈子,內心仍是一位熱切的「過氣傳媒人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